鄉村游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,專業分工、錯位經營,讓更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。
觀田園美景、品農家美味、住鄉村民宿,剛剛過去的這個國慶黃金周里,鄉村游成為不少城里人出行的熱門選擇。游人一多,有的鄉村一房難求,有的地方更是連停車位都找不到??梢慌苫鸨?,也有冷清之所。家鄉的一位鄉村民宿老板就抱怨說,整個“十一”假期一共沒接待幾個游客,這些年的投入不僅回不了本,還欠下了債務。
有的火爆,有的冷清,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?
應當說,近些年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,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,“望得見山,看得見水,記得住鄉愁”的美麗鄉村越來越多,發展休閑旅游的鄉村也多了起來。作為植根于人文資源和生態優勢的新產業,鄉村游在拓展農業多種功能、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方面功效不可謂不大。但是,鄉村游在呈現“井噴式”發展的同時,“千村一面”“產品同質化”等問題也愈加突出。就拿“花?!本坝^來說,筆者去過的一些地方,除了規模、品種略有不同,其他內容好比復制粘貼一般。還有不少農家樂,大多是餐飲、棋牌、釣魚“三件套”,東南西北中沒啥差別。沒有新意、缺少特色,就很難有吸引力,也很難讓游客留下深刻記憶,再故地重游。
鄉村游缺少特色的背后,既有個別地方不顧自身條件盲目發展的問題,也有準備工作不夠,統籌規劃不足的原因。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產業,其發展也是有一些先決條件的,比如獨特的自然景觀、便利的交通設施、**的服務配套等,可有些地方不顧這些條件具備與否,看到別人發展得好就不顧制約,盲目發展。還有些地方,看到別人辦采摘賺錢,也辦采摘,看到別人辦民宿賺錢,也辦民宿。如此匆忙上馬的產業,其發展前景恐怕要打上個問號了。
鄉村游該怎么干?筆者曾到一個村子采訪,村民用10余種水果填滿一年四季,“四季采摘游”成了這個村莊的品牌。與此同時,用鄉土文化為鄉村游點睛,凡來此旅游的游客,都對淳樸的村風民俗、特色的村規民約念念不忘;村里的文藝演出、農業科普、鄉愁博物館等也讓游客們感受到地道的鄉村味道。不少來這個村旅游的“頭回客”都變成了“回頭客”。
這個村的成功經驗再次告訴我們,辦好鄉村游既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,也要充分保留農村特色。不能看到別人的好就有樣學樣,東施效顰的結果只能是白白把自己的優勢浪費了;也不能看到城市的做法就照搬照抄,摒棄了鄉村的質樸和自然,肯定也丟失了鄉村游獨特的魅力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在浙江,有很多鄉村專業從事鄉村旅游業,當地成立協會協調發展,使其各美其美、互相補位。有的重體驗,有的重休閑,有的重親子游,避免了經營同質化和低水平重復建設。試想,我國地域遼闊,鄉村景色萬千,如果都能像這樣專業分工、錯位經營,更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,鄉村旅游就會持續健康發展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9年10月25日 19 版)
本文轉載自人民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